最近,专注于盐碱地虾养殖的“海水池塘和盐碱水域生态工程化养殖技术与模式”项目子课题“低碱度适应型虾移殖驯化与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成功举行了现场验收会。此项目突破了低盐碱脊尾白虾繁育技术,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梁俊平表示,最具技术难度的脊尾白虾虾苗繁育在沿黄河盐碱地池塘中实现,真正做到了全程盐碱水育成。这项技术的实现将使虾农不必再从外地购买虾苗,而是在本地就能够完成从虾苗到成虾的全程生产。


盐碱地是指各种盐土和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总称,这些土地含有的盐碱成分会导致大多数植物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甚至不能生长成活。据梁俊平表示,我国大约有14.87亿亩盐碱地,其中6.9亿亩为低洼盐碱地,沿黄河盐碱地约有1亿亩。


盐碱地的形成除本身的地貌问题外,也有后期因素导致的。例如,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其紧靠黄河,但主要的耕地都处于比河面高出700米的景泰川上。修建电力灌溉工程后,用水问题解决了,但大水漫灌带来了新问题,多余的水向低矮的地方汇集,在汇集的过程中,水同时带走了高处土壤中的矿物质,水到达低矮地区后,极大抬高了地下水水位,水中矿物质随着蒸发不断向地表移动,最终在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


盐碱地是一种较难利用的土地资源,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盐碱地被闲置,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适宜水产养殖业的池塘资源越发紧缺,产业需要积极拓展养殖空间。因此,我国近些年持续加强盐碱水域资源开发。


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虾养殖区面积减少,导致虾产量下降,但与此同时,国内虾的消费量却在不断提高。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2020年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大幅度下降,两年间减少了24817吨,其中养殖面积减少和虾苗质量下降是主要原因之一。


2022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实施内容作出了具体部署。针对渔业,文件提出要推进渔业绿色发展,推进低洼盐碱荒地渔业开发利用。在这个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发展盐碱地养虾,年亩产量为300-500斤,市场价可以卖到25-35元,实现了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和养殖的经济效益,每亩的年收入能达到上万元。


山东省有900多万亩盐碱涝洼地,向这片低效利用地挖潜增效,通过种质培育和养殖创新,南美白对虾年产量稳定在18万吨以上。盐碱地池塘养虾技术的成功,填补了沿海地区对虾的养殖缺口。


虾收获时,可以从原来的盐碱水中带走大量的盐和碱,对盐碱地的治理有利。养殖产生的有机质可以培肥,可种植大麦等多种耐盐碱和耐低盐碱植物,实现生态修复,打造渔业、生态修复“合二为一”循环链,让昔日白色荒漠的盐碱地变成了鱼虾满池的鱼米绿洲。同时池塘水体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植物生长,固定土壤避免沙化。盐碱地养虾既能改良土壤又能产生经济效益,一举两得。南海水产研究所的研究员张家松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养虾在盐碱地这一设想虽然不错,但最初的尝试中,虾的成活率并不高。这是因为盐碱水与海水不同,它们的盐度和离子成分不同。


由于盐碱地的特殊性质,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治理。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减少水量,把盐排出去。专家建议,在盐碱地区可以开挖鱼塘,让地下水迅速汇集成水面,用于水产养殖。在鱼塘周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土壤中的盐分也被淋溶到鱼塘中,从而降低盐碱土壤中的pH值和盐度。同时,高地势也可以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和土壤的返盐现象,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朱长波指出,把盐碱水调配成和海水一样的成本比较高,可以使用矿物盐来平衡盐碱水中的一些关键成分的比例,以满足南美白对虾的存活要求。


此外,提高虾的成活率也可以从种质方面入手,因为白虾和对虾适应不同的盐度。对于白虾,可以进行淡化处理,让它适应低盐环境。淡化处理是指让白虾从虾苗期开始,逐渐调低池水的盐度,约半个月后让虾苗适应当地的低盐环境。

数据来源:本站,禁止转载

小程序名称:食品业供需数据库
在手机上打开微信,扫描上方的小程序获得更多价值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