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旨在成为食品行业最有影响力的贸易平台。在此背景下,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食品工业面临的六大问题。
第一,我国缺乏引领性基础研究。据统计,2008年至2018年期间,我国在自然科学三大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食品相关论文的数量只有分别为1、5和3篇。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远超过我国。
第二,我国在食品领域的技术比例低。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食品领域的技术比例分别占48%、29%和13%,而我国只占5%。此外,我国食品技术产业化比例也很低。
第三,我国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低。虽然我国在食品装备方面的进口额高达近300亿元,但80%的关键高端装备还是依赖于进口。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智能装备专利占全球比例超过80%。
第四,我国食品工业中的加工增值和资源利用不足。据统计,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小于1,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3.1和11.7。此外,我国食品工业消耗的巨大资源和能源包括水、电、煤、废水和废物等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第五,我国在食品毒害物侦测方面还有不足。据分析,我国的快速检测产品主要集中在农兽药残留方面,而对于食源性致病菌等核心检测试剂和毒素标准物质的国际认可度不高。此外,复杂基质分离材料国内生产的占比也不足15%,用于八种微生物快速检测的84个检测产品也几乎没有国产产品。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工业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比例、增强装备自主创新能力、改进加工增值和资源利用、加强食品毒害物侦测等方面的能力,以实现我国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崛起。
生鲜食品储存与运输损耗问题给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带来相当大的压力。美国蔬菜加工运输损耗率1%至2%,荷兰向全球配送果蔬损耗率5%,日本生鲜农产品从采摘到商品化过程中,损失率为0%。相比之下,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损耗率表现得相当糟糕,其中果蔬损耗率高达20%,肉类损耗率为8%,水产品和粮食的损耗率分别为11%和8%,这其实也是《全球食品损失与浪费联合行动框架》所提出的“问题二”的核心。
生鲜食品在采摘后经过储存、运输、分销等环节的长途跋涉,容易发生腐烂、变质和破碎等问题,导致损耗率高。而冷链流通率仅8%,更是导致了储存与运输损耗高达千亿元的惨烈事实。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应该更加重视生鲜食品的储存和运输过程。提高冷链流通率是其中的关键。只有确保温度控制、采用封闭式储存和运输方式,才能保障生鲜食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质量一致性,减少损耗率。同时,建立起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管机制,来对采购、检验、贮存、运输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提高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
为了解决生鲜食品储存和运输损耗问题,我们需要从源头入手,改善农业品种、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果等方面入手。并且通过创新供应链管理,优化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提高生鲜食品储存和运输质量,保证产品的高品质、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
数据来源:029food,禁止转载
小程序名称:食品业供需数据库
在手机上打开微信,扫描上方的小程序获得更多价值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