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燕麦片成为网红产品,主要得益于口味创新和互联网消费人群的喜好。这些品牌销售的不是传统的燕麦片,而是减肥代餐、轻食代餐,符合很多肥胖人群的需求。同时,这些品牌也找准了互联网消费人群,特别是90后、00后等年轻人群,他们的消费形态、喜怒哀乐、消费渠道,很容易引爆即食燕麦片这一网红产品。

这些品牌在2020年和2021年可以说是获得融资的高峰时期,像王饱饱、欧扎克、好麦多等新兴品牌都在此期间获得了多轮融资。同时,消费者对即食燕麦的热情也很高,推动了即食燕麦销售的增长。例如,王饱饱在2020年“双11”第一轮销售额就达到了532.4万元。这些品牌通过明星代言,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实现引流,同时也试着向线下市场下沉。

在直播带货火热的大环境下,一些即食燕麦企业也布局了电商+抖音直播的模式,期望能够快速打开市场。这也是很多没有品牌积淀的企业使用的惯用打法。一些即食燕麦企业在资本助力下进入即食燕麦片细分市场,推出了针对年轻消费者的三个产品系列。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作为代餐产品的即食燕麦在线上销售火爆。一些食品代工企业也受益于此,为10多个即食燕麦片品牌做代工,对当时的产能进行了3倍的扩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即食燕麦片通过口味创新和互联网消费人群的喜好成为网红产品,同时也得益于资本助力和市场需求的推动。这一趋势在近几年内还将继续发展。


2022年即食燕麦市场逐渐“冷却”了下来,品牌热度和声量也有所下降。虽然在即食燕麦市场中陆续出现了许多品牌,但它们推出的产品差异性却不是很大,使得同质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即食燕麦市场的门槛较低,很多品牌采用代加工生产的方式进入市场,这容易导致产品同质化。即食燕麦的口味虽然丰富,但市场上这类产品基本都是以水果、酸奶和坚果等为卖点,这限制了发展。即食燕麦所瞄准的消费场景可能也限制了发展,主打无添加、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等,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可能对代餐市场的考验也是一个挑战。现在市场上的代餐产品众多,如蛋白棒、轻食、全麦面包等,即食燕麦要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即食燕麦市场中,虽然最热的风口已经过去,但是市场需求依然存在。然而,面对同质化问题,企业需要从整个供应链、食材、产品、推广渠道以及功能化方面入手,寻找新的突破和创新。

一些网红新锐品牌的销售下滑比较大,尤其是那些水果、干果类的即食燕麦片。消费出现新的变化,产品特性、市场疲软都是影响因素。燕麦片市场仍在扩容,但又回归到原味、速溶类的传统燕麦片市场,“两年一个生命周期,我们看到燕麦片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的过程。”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整个燕麦片行业的产业结构相对低端,如何把即食燕麦的产品结构进行提升、如何赋予更多的功能场景是需要企业去努力的。在即食燕麦市场中,声量较高的品牌多是靠流量起家,通过营销种草、明星带货、广告投放等方式迅速吸引了消费目光。然而,在产品同质化阶段,品牌之间比拼的不是流量而是产品、品牌、渠道等多方面。

因此,要想在即食燕麦市场中依旧保有一席之地以及继续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就不能只是短暂尝鲜而是要形成长久的购买力。这就需要从产品出发,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升级。比如从健康、口味、功能等角度出发,打破当下的产品局限,真正带来新的产品和新的体验。同时也需要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在代餐之外寻找其他合适的消费场景。而对于即食燕麦市场的品牌来说,需要找到的是自己的方向,以产品作为基础,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麦片是多种谷物片的统称,原料包括小麦、大麦、大米、玉米等谷物,可能含燕麦,也可能不含燕麦。而燕麦片则是以燕麦为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的。市面上的燕麦片分为纯燕麦片和复合型燕麦片两种。纯燕麦片的原料只有燕麦,根据加工工艺和食用方式分为煮食型燕麦片和即食型燕麦片两种。煮食型燕麦片是燕麦直接压片制成,只有煮熟以后才能食用;即食型燕麦片则是经过蒸煮或烘焙等熟化工艺加工而成,可以直接泡水或牛奶吃,也可经微波炉加热后食用。

而复合型燕麦片则对燕麦的含量没有要求,只要保证燕麦是其中一种原料即可,可以添加纯燕麦片,也可以添加含有燕麦的复合麦片。此外,复合型燕麦片通常还会添加水果干、坚果、酸奶块、植脂末、糖浆、麦芽糊精、香精香料等,口味丰富,营养更均衡全面,但同时糖分、脂肪、热量等也大大增加。复合型燕麦片一般不需要蒸煮,既能当零食干吃,也可以直接泡水、泡牛奶或者拌酸奶吃。

数据来源:本站,禁止转载

小程序名称:食品业供需数据库
在手机上打开微信,扫描上方的小程序获得更多价值资讯。